2012年,一则“00后女孩公开示爱音乐老师”的新闻在国内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年仅12岁的加拿大华裔女孩张千巽,在社交媒体上高调表白24岁的音乐老师张木易,并宣称“16岁就结婚”,而男方也迅速回应“勇敢爱”。这对相差12岁的“萝莉大叔恋”本就充满争议,更戏剧化的是,他们随后签约同一家公司,以组合身份出道。
这段关系从张千巽8岁拜师学音乐时萌芽,到12岁官宣、18岁结婚(2018年),始终伴随着法律与伦理的冲突。中国法定婚龄20岁,加拿大也需满18岁,但张千巽的“16岁婚约宣言”显然踩中了红线。2018年两人官宣结婚后,社交账号因“违背主流价值观”被封禁,舆论彻底分裂:有人感动于“十年陪伴终成眷属”,更多人痛斥“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情感操控”。这场争议,最终以“娱乐圈炒作闹剧”和“未成年人保护缺失”的双重标签被写入互联网记忆。
面对这场争议,许多人问:“如果是真爱,年龄差重要吗?”但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年龄,而是未成年人在情感关系中的弱势地位,以及成年人是否尽到了引导与保护的责任。
心理学研究显示,12岁正处于“情感朦胧期”,孩子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多来自幻想,而非现实责任。张千巽在采访中曾提到,8岁初见张木易时觉得他“像王子”,这种崇拜与依赖,本质上是对权威者的仰慕,与成年人之间的平等爱情截然不同。而男方作为老师兼年长者,本应明确师生界限,却选择接受并公开这段关系,甚至配合公司营销“CP”人设——这无异于将孩子的天真,当成了流量密码。
娱乐圈“黑红也是红”的套路并不新鲜,但用未成年人的婚恋话题博眼球,显然越过了底线。两人出道时的歌曲《勇敢爱》MV中,12岁的张千巽穿着婚纱与张木易对视,歌词直白写道“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也要爱你”——这种将“禁忌感”商业化的操作,不仅传递扭曲的婚恋观,更可能误导青少年模仿。当资本和成年人合谋消费一个孩子的童年时,所谓的“真爱故事”,早已变了味。
有人辩解:“加拿大16岁就能结婚,何必上纲上线?”但法律存在的意义,正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免受冲动决策的伤害。张千巽12岁承诺结婚、18岁仓促领证,期间几乎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情感教育,而是被舆论裹挟着“完成这场爱情表演”。法律是底线,不是挡箭牌。
《勇敢爱》MV中儿童穿婚纱、唱情歌,传递“反叛即浪漫”的扭曲价值观。青少年模仿早恋、对抗家庭管教的案例增加,与这类文化产品直接相关。资本与成年人合谋将禁忌感商业化,模糊儿童保护与娱乐消费的边界。
张千巽事件最危险的逻辑,是将“成年人获利行为”包装成“儿童自主选择”。当一个8岁女孩的人生被绑定进一场持续十年的“爱情表演”时,她早已失去了说“不”的权利空间。如果类似的“未成年婚恋营销”换成普通家庭,没有娱乐圈光环加持,我们是否还会将其视为“浪漫故事”?
【图片来源网络】
图片1:张木易和miki的合影,展示了他们跨越年龄与伦理的“爱情长跑”。 图片2:张千巽在MV中的婚纱造型,展现了她对这段关系的坚定信念。 图片3:展示了张千巽被裹挟进“爱情表演”的困境,以及她失去说“不”的权利空间的情景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湖南百里醇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21岁与8岁的‘爱情长跑’,张木易与Miki的跨龄之恋引争议》
内容大概就是这段长跑的爱情不被大家看好之类的!如果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请您指出~